7月10日上午,著名音乐学家张伯瑜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发表了题为《审视音乐的双重视角》的讲座,该讲座是2017年北京国际作曲大师班系列讲座的第二场。
张伯瑜教授讲座 |
音乐是国际语言吗?
音乐是艺术吗?
音乐是用来听的吗?
好听的才是好的音乐吗?
著名音乐学家张伯瑜教授在讲座一开始,就一连串提出了四个问题。
把音乐作为一种“艺术”似乎没有人会提出异议。但是,在“艺术”内涵之外,音乐还有着多重的功能。尼采说:“没有音乐,人类的生活将是一个错误”。以前常常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,认真思考着音乐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。然而,民族音乐学把尼采的名言延伸到更加广阔的领域,以展示音乐对人生更加深刻的内涵。理解音乐的意义与价值应超越单纯的“艺术”界面,在“文化”的层面上架起相互沟通世界的桥梁。
“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第四天,搜救还在进行中,我就随部队文工团参加演出了,可见音乐作为精神生活对于人们来说何等重要”,张伯瑜教授说。
为解答题首提出的四个问题,教授举出四个例子:琵琶协奏曲《草原英雄小姐妹》首演时的美国长笛演奏家并不知道自己吹奏的是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》的旋律,作为“国际语言”的音乐,在不同文化背景下,就会产生对其不同的解读;云南个旧大屯镇洞经谈演的音乐并不是艺术,而是当地老百姓所信奉的一种赎罪的信仰需求;河北保定白洋淀圈头村“音乐会”,一直由民间自发组织的音乐会社,代代传承的鼓吹乐,只有传统曲目,完成的是庙会或葬礼上安慰亡灵的功用;山西棒子在民间,演唱者用近乎损害嗓音的方式嘶喊,毫无我们认为的“美感”,不属于“好听的”音乐,却有着极强的个性。这些例子都说明音乐具有主动的审美要求,里面有文化性。
张伯瑜教授还展示了自己采集的影像资料,从中国云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北,到北欧的芬兰,还有尼泊尔、印度等,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民间音乐;并简要地分析了它们各自极富表现的特点,令台下听众大开眼界。最后教授还带领听众一起唱工尺谱,讲座气氛十分活跃。
参考介绍:
张伯瑜,中央音乐学院教授、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。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的教学与研究。
张伯瑜教授 |
记者:王瑛珏
摄影:王瑛珏
设计:吴双
我来说两句排行榜